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

為上品牌課的學生寫

在品牌課程內談到,品牌識別(Brand identity)指的是--不論經由視覺或口語傳達的元素皆屬於品牌識別的一環,包括品牌名稱(具可讀性)、色彩及視覺表現,這些是完整品牌識別的構成要素,具有特定的識別性,與其他品牌有所區隔。而招牌當然也算是品牌識別的一環,經驗知識常不敢去改變其型或色,長期來很多設計師及業主,也都奉為圭臬而不敢有所創新或是配合環境而有所設計,這兩張相片是我在上海,一家專買高檔日系百貨商場的一個角落拍的,當時看到也很震撼!!! 哇全家改BI???
   全黑反白字的招牌,顛覆了我們對全家超商的品牌印象,這個後現代的改變,讓我重新去思考,關於「品牌VS.通路」誰大誰小、誰輕誰重、誰強誰弱、誰要依賴誰? 在商業霸權中的微妙改變...
   首先--全家超商自已是通路也是品牌,當自已能在路邊佔點時,它就是通路,說話可大聲的很,很多商品(品牌)為了要上它的通路,都要彎腰跟它拜託,這時它會以「通路」自稱。
   很多商圈或是建築體是有計劃的形成,在這種環境中,整體的氣圍是經過精心計劃的,並主導者有權力來制定遊戲規則,想要在裡面駐點的商家,就必需尊守,這也是為求差異化而採用的手法,當然這商場的獨特風格的塑立,能讓消費者接受與否,是商埸必需去承擔的競爭壓力。此時全家超商的角色就變成了一個品牌,當然想要進駐這商場內,就要配合整體商場的風格限制。
   從這裡再來談 BIS(Brand Identity System),如將System改為Strategy,是不是更適合些???商業模式不斷在創新,而如用System的角度去看問題,我們只能用「設計的手法去解決問題」,如能換用Strategy的概念去思考問題,那找到的答案會是「用創意的方法去面對問題」....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